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新闻中心 / 和静动态 / 部门动态

和静县:千年转场路上绘就民族团结“同心圆”

发布日期:2025-11-14 10:41 来源:丝路同心圆
打印 字体:【

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广袤的草原上,一场跨越季节的转场盛景正有序上演。这场跨越千年的牧道传承,不仅是牧民群众顺应自然规律、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,更是在党和政府正确引领下,各族群众携手共进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见证。

政策领航铺就转场“安心路”

转场,对于和静县的牧民而言,是一次与自然的约定,却也充满了挑战。此次转场涉及4037户、6858名牧民,82.647万头(只)越冬牲畜将跨越60个点位完成季节性迁徙。

图为牧民赶着牲畜行进在千年牧道。和静县融媒体中心记者 巴音达来 

曾经的转场,牧民将遇到山区气候多变,路途遥远且地势复杂等险情,翻山越岭、穿越河流更是家常便饭,恶劣天气随时可能威胁人畜安全。然而,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转场之路已不再艰难。当地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转场工作,提前谋划、精心部署。一方面,通过走访入户,详细梳理摸排牧民传统转场和机械转场情况。对于选择机械转运的牧民,积极帮助联系转场车辆,确保牲畜能够安全、高效抵达目的地;对于坚持传统转场方式的牧民,提前告知天气情况,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。另一方面,在不同地段设立补给站,为转场途中的牧民和牲畜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,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这些贴心举措,如同坚实的后盾,让牧民们在转场过程中倍感安心。截至目前,55%的转场任务已顺利完成,机械化转场比例达65%,预计2026年1月15日前全面收官。

干群携手共筑转场“温暖桥”

在转场途中,一支支由“访惠聚”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工作人员组成的小分队格外引人注目。他们不辞辛劳,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,与牧民们并肩同行,成为转场路上的“守护者”。

图为行进在千年牧道的牲畜。和静县融媒体中心记者 高那清 

克尔古提乡夏季草场路途遥远,牧民需翻越5座平均海拔在3000米的达坂。面对如此艰难的路程,小分队成员们主动伸出援手,帮助牧民驱赶牲畜、搬运物资。遇到恶劣天气时,他们迅速组织牧民躲避,确保人员和牲畜的安全。在他们的帮助下,转场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有序。这种干群之间的紧密合作,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牧民群众的关怀,更彰显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、共克难关的精神风貌。

民族互助奏响转场“和谐曲”

和静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,在转场过程中,各族群众在此守望相助、交融共生中共同谱写着一曲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。

在牧区,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盛宴,是一次守望相助的温情相聚,是一次发展与共的生动实践,更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见证。各族牧民们在转场途中结伴而行,分享着彼此的经验和技巧。如:修理转场工具,如何更好地应对山区气候和地形等等。当遇到困难时,大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,共同解决问题。有一次,一位蒙古族牧民的车辆在转场途中陷入泥潭,周围的维吾尔族等各族牧民纷纷赶来,齐心协力将车辆推出泥潭。这种跨越民族的互助行为,让转场之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,也让各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。

传承文化凝聚转场“精神魂”

转场,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。在转场过程中,牧民们身着传统服饰,赶着牲畜,形成了草原上独特的风景线。他们传承着祖辈留下的转场技艺和经验,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。

同时,转场也是各族群众交流、融合的重要契机。不同民族的牧民们在转场途中相互学习、相互欣赏彼此的文化,增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。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,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,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文化滋养下,更加团结一心、携手前行。

图为转场的羊群。

如今,和静县的转场工作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当地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积极组织下,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,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转场路上的每一个温暖瞬间,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和静县的各族群众将继续携手共进,在广袤的草原上书写更加美好的民族团结新篇章。

供稿:和静县委统战部